【原标题】科技兴 “稻路”宽——探宾阳香米产业发展之路
农用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钟超鹏 摄)
垂直起飞、匀速行进、定点悬停……金秋时节,在宾阳县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伴随着阵阵嗡鸣声,4台装配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机按照预设路径在田间作业,平均每2分钟就能完成1亩地的喷洒水肥任务。
“在无人机终端控制系统输入指令,即可实现播种、施肥、巡田等无人化操作,一套设备几乎承担了十来名工人的劳动强度,既省时又省力。”古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飞手韦展堂介绍。
从刀耕火种到“无人农场”,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的智力支撑。近年来,宾阳县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辣香米”的品牌效应,通过校(院)地合作、专家引领等方式,培优育强本土农业技术人才,推广普及数字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香米高产高效。
着眼线上课堂拓宽视野。宾阳县推行“周末工程师”“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机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韦本辉等9个专家团队搭建智慧农业在线学堂,围绕“无人农场”建设、掌上田管应用等量身定制“理论教学+经验分享+专题研讨+互动答疑”学习套餐,举办网络培训班、“微宣讲”等28期培训活动,受训农技人才1620余人次。该县还打破传统课堂对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发“宾阳优质稻”微信小程序,向农技人才“云推送”惠农政策解读、名师讲座等,帮助他们把握行业趋势、抢抓市场机遇。
注重线下实训提升技能。宾阳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等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科技小院等产学研服务机构,筛选107名来自合作院校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等纳入师资库,每月采取点题学、点将教相结合的方式到点辅导,组织农业技术干部、米企技术员等1380余人次开展土壤墒情监控、虫情远程测报、农用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等15项技能实操;安排34名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担任“成长导师”,通过送技下乡、开办田间课堂等为农技人才“传帮带”,近两年来累计培育高级农艺师20名、中级农艺师31名。
为进一步聚焦学以致用反哺产业发展,宾阳县以实施“行动学习+科技兴农”项目、“揭榜挂帅”行动等为抓手,组织46名中高级农艺师建立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整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本土龙头米企等资源要素,争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供技术保障、科研服务、信息咨询等,联合攻克水肥药协同滴灌、全自动育秧等12个技术瓶颈,并建成了广西首个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依托物联网、“3S”技术等对全县15个镇香米育秧、植保、收割、仓储等10个环节进行数字一体化管理。
截至目前,全县香米种植面积约85万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0.28%,连续3年保持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亩均节水21%、节肥17%。《探索“优质稻+”新模式 推进全产业链绿色高质升级》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郭少东 钟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