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对名叫“南宁”的双子星
从太空俯瞰平陆运河,是怎样一番景象?
“你看,这不只是运河全程的卫星图,还有施工面积的大小、运河边坡的高低、周边高低起伏的青山……”节前,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的中国—东盟卫星数据服务中心室内,一块块巨幅屏幕环绕,数据接收工程师韦年豪轻点鼠标,一条从南宁平塘江口出发,延绵134.2公里的雄伟运河,便从平面到立体全方位呈现而出。
深邃的“目光”,来自一对以“南宁”命名的卫星。
从“零的突破”到“双星同辉”,这是南宁,乃至广西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踏出的坚实步伐。
它们身怀绝技,“千里之外”明察秋毫
“两颗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由我们公司自主运控,搭载的多项技术在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具有极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素质够硬。”谈及“南宁星”,南宁世纪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璇颇为骄傲。
为何说素质够硬?
它们的“火眼金睛”,可以说是国内天花板级别。“打个比方,‘南宁一号’这颗运行在610千米高空上的卫星拍摄地表目标的清晰程度,相当于我们站在40米高楼仍能一清二楚地看到地面上一只蚂蚁。”工作人员介绍,“南宁一号”是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南宁市政府支持下建设中国西南卫星地面站后首发的高性能新型光学遥感卫星。该卫星搭载星载智能观测技术,具备超高敏捷、超高稳定、超高精度获取影像能力。
它们拥有的“最强大脑”,处理能力同样不凡。如“南宁二号”升级配备了高性能处理器,支持在轨智能图像处理等,具备星上自主任务规划能力。也就是说,以往大多卫星只能左右侧摆,“南宁系列”卫星却还能进行前后推扫,实现同轨多目标成像、同轨多角度立体成像、任意航迹成像。
“我们刚才看到的平陆运河‘3D大片’就是这样生成的。除了平陆运河,还可以在实景三维、城市数字底座等领域中发挥作用,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提供助力。”南宁世纪空间市场经理覃克贵说道。
正是身怀这些“绝技”,“南宁星”在大范围获取数据、提升数据获取和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以及缩短数据处理周期方面有很大优越性。通过组网,还可以跟其他的北京系列卫星一起协同获取广西甚至面向东盟的遥感影像,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
“希望这些新质生产力,除了应用到平陆运河这类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监测外,还可以广泛运用在广西乃至东盟国家的资源调查、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等场景当中。”李璇说。
“高大上”的卫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当我打开那幅清晰立体的地球模型时,孩子们都惊叹不已。因为,眼前跟网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南宁市良庆区龙堤路初级中学副校长宋洋清楚记得,第一次在地理课堂中使用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的场景。
青藏高原为什么称作世界屋脊,阿尔泰山的那边是什么……新颖的技术融入传统课堂,课本上的知识点鲜活起来,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该平台的研发,便是基于“南宁一号”等北京系列卫星提供的遥感三维数据。目前,已在该市良庆区的12所初中应用。
实际上,远在天边的南宁系列卫星,对于很多人的工作生活,影响已是近在眼前。
“在有天气窗口条件下优先拍摄南宁片区任务,协助政府各业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调查摸清资源现状、汇总农业数据,提前发现违规、疑似违规的现象。”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梁茜茜告诉记者,该公司已为自治区各有关单位,南宁等市,以及各区县层面提供“定制化”数据服务,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高质量发展、城乡现代化治理、粮食种植等内容的数据分发应用模式也由过去“各管各家”变为“按需自取”。
在“南宁星”帮助之下,可以及时、高效形成南宁实景三维数据底座,识别地表农作物种植面积、种类,预估农作物产量,洞察违法违规用地、乱砍滥伐行为,监测水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迁……可谓是惠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从“南宁一号”到“南宁二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已收到上百轨的影像数据,为地面的追星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遥感影像。
布局“星”赛道,有望“更上一层楼”
如此“天赋异禀”的卫星,为何冠以南宁之名?
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已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广西也努力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
时间回到4年前,世纪空间在落实国家商业航天战略发展同时,在南宁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于2020年12月正式与该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在做产业链研究时发现,南宁市适合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引入外地先进的数据应用经验,拓宽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场景,对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南宁市数据局东盟科科长张鲁说,当时便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助力各部门治理方式现代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为推动项目落地,南宁市政府从场地、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双方一致决定以“南宁”命名卫星。
2022年8月24日,“南宁一号”乘坐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飞向太空,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卫星;今年5月20日,“南宁二号”发射成功,辽阔寰宇迎来第二颗“南宁星”。
记者从南宁市良庆区科技局了解到,依托于“南宁一号”等卫星,良庆区已在广西率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城乡综合数字化治理,探索“国家级研发平台+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国有平台+产业”五位一体模式,形成了卫星遥感数据中心+实景三维地理教学平台+“星耀南宁”科学馆+“131平台”的“1+3”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区内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在《“十四五”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提升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在航空航天等八大领域开展研究。“南宁系列”卫星正在为区内航空航天“产学研”合作活动开展、服务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星”动能。
烈日当空,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内,西南遥感卫星地面站一口直径6.2米的“大锅盖”正在工作。
“如今,勤劳的‘太空摄影师’‘重访’南宁的频次,可达1—2天一次,意味着卫星提供的数据既有质的提升,同时有量的保障。”韦年豪面带笑容缓缓说道,操纵“锅盖”,持续“观星”“追星”便是工作常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2年11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广西积极布局数字产业。依托于南宁面向东盟的先天优势,“南宁系列”卫星在助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实现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甚至是走向世界的“卫星出海、数据出海、服务出海”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未来,仰望星空,以广西城市命名的卫星或许远不止两颗,它们将与其他“人工星宿”一同,守望九州。(见习记者 曾容英 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麦文婷)